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今年6月17日是第2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近10年(2011—2020年)北方地区春季年均发生8.4次沙尘天气过程,低于常年同期的12.5次。
【资料图】
30多年前,库布其沙漠风沙滚滚,赤地千里,不见飞鸟,树木罕见。如今,这片沙漠约三分之一的面积得到绿化,治理区的植被覆盖度达到了65%,生物种类达到1026种,沙丘高度平均降低25米;同时,“保卫黄河系统工程”实施,保卫了黄河几字弯200多公里的生态安全。
“科技是库布其防沙治沙的利器。”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表示,“科学技术的持续创新,让库布其从30年前的‘死亡之海’变成了新时代的沙漠绿洲家园。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库布其治沙技术至关重要。”
坚持创新是治沙成功的关键一招
30多年的绿进沙退,库布其在防沙治沙中,用到了哪些黑科技?
“库布其治沙过程中创新发明了在沙丘迎风坡2/3处水汽法瞬间微创打孔注水、用耐旱灌木点苗并快速水冲覆土等成套技术,发明创建了‘风沙树’协同、以自然改造自然的治沙技术体系,十分巧妙,对防沙治沙、沙区环境恢复具有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说。
为破解沙漠人难进、树难种、种树贵等难题,库布其还建立了全国沙漠生态大数据平台,精准实施治沙选种和种植规划;研发了智能植树机器人,实现了机器人集群造林作业,造林效率是人工的5倍以上。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看来,库布其治沙以自然为师,治沙植被主要采用疏林形式,目的是让水渗漏到深层土壤补给地下水,这是水分刚性约束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今天的库布其也已形成了2000多平方公里的沙旱生灌木种源基地,并建成了沙生濒危植物灌木种质资源库,收储了1040种适应性强的种质资源,培育了治沙节水灌木拳头种子100多种。
“库布其治沙成功离不开大干苦干,但关键在于走出了一条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良性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创新探索了库布其模式,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治沙事业高质量发展。在长期的防沙治沙实践中,我们创新实践了‘乔灌草181’立体生态治沙模式,这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生态治沙模式。”亿利库布其治沙科技负责人王文彪说,“灌木为主体,乔草为补充”,经过多年多次数据和实践论证,库布其得出了防沙绿化植物选种最佳搭配比例,即灌木80%、乔木10%、草(药)本10%,即“乔灌草181”立体生态治沙模式。
科学推广库布其治沙技术至关重要
中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系统治理,应如何科学推广库布其治沙技术?
“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库布其灌木拳头种子技术对改善西部沙区环境治理十分有益,建议结合大学、院所科研力量,针对不同树种、不同时期、不同培植来建设生态林。”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文说。
种子资源是品种创新的源泉,是沙漠治理的核心,更是绿水青山之本,金山银山资源。中国林业科学院研究员郑勇奇建议,从科学理论上总结,从技术体系上提炼,从应用场景上发展库布其种子资源,让库布其模式走出库布其,走出全国。
“下一步,建议将生物工程技术在濒危沙旱生灌木资源中进一步应用,通过创新思维、技术创新,突破育种瓶颈,尽最大可能保存优良灌木,为库布其、中国乃至世界的沙漠治理作出更大的贡献。”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刘果厚说。
与此同时,光伏治沙等创新实践方兴未艾。6月17日,《保卫黄河“几字弯”生态光伏防沙治沙库布其行动倡议》发布。“光伏治沙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最好的治沙方式之一,建议积极推进光伏治沙模式,让黄河几字弯地区在生态环境好转的情况下实现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从日春说。
(受访者供图)